Monday 28 September 2009

星期五的音樂課 20090904 Requiem


上上上星期的音樂課改了在星期四舉行,上上星期五是「開放音樂」音樂會,上星期的音樂課又重新改在星期五進行,這天主講十九世紀兩首最重要的安魂曲(Requiem):Brahms, A German Requiem Verdi, Requiem,我比較喜歡Brahms 那一首。(這天課堂裡浩文同學分享了一支很好的紅酒,是由J 同學送給浩文同學的。我只飲了很少,因為被另一支很甜的白酒迷著了。)

BrahmsA German Requiem 是第一首唱德文而非拉丁文的安魂曲,全曲七個樂章的內容在聖經內抽取故事寫成,而第一樂章更是用作安慰生者的,因為Brahms 覺得在生的人比已死的人更悲慘,我對他這個說法非常有同感。

Verdi: Requiem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sZEv7kAllo



Brahms: German Requiem Mvt 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GP7cBXpXqA



我最初對安魂曲(Requiem)的認識,是小學五年級時,二胡老師錄製給我的一卷卡式錄音帶。他說學二胡除了要多聽胡琴音樂,還要認識中國音樂和西樂。而他介紹給我的錄製給我是Mozart 的Requiem。不過當時我只聽熟整卷錄音帶,卻沒有找相關的書本或資料看,因為我那時沉迷在中國音樂當中,身邊的同學對中國音樂的認識機乎是零,而音樂老師在課堂裡亦絶少提及中樂,所以我對二胡老師介紹的傳統中國樂曲:《二泉映月》、《江河水》、《十面埋伏》等,以及近代的清唱劇《長恨歌》、《長城隨想曲》、《蘭花花》、《黃河協奏曲》都很著迷(當然它們都是愛西樂影響得很深的作品)。

有一天,老師送給我一篇他手抄的文章,是一篇由劉文金親自講解關於《長城隨想曲》的創作動機及介紹的文章,我把這份原稿紙手稿摺疊起來訂裝成一本細書,保存至今。雖然老師後來說那篇手抄文章內他的字跡很醜,而且文章本身亦不是很有價值,叫我丟了它。我「哦」一聲回應了老師,但當然不捨得扔掉,仍舊珍藏在書櫃裡。

《長城隨想曲》總令我想起小學五、六年級的秋季旅行,我喜歡反覆聽著它在旅遊車上看著窗外的風景流過。那時車上的同學很嘈吵地玩遊戲或傾談,他們煩得我不能專心閱讀,於是我愛塞著耳朵聽音樂和睡覺。那時我覺得秋季旅行很悶,不去也擺,除了在車上聽音樂、燒烤時有腸仔雞翼和看書之外,完全記不起旅行做過甚麼,也沒記住任何關於其他人的事,集體大旅行就似是我一個人的旅行,我甚麼遊戲也不參加,若有同學想和我談天我便走開不理他們,然後找個沒人的角落,在樹下再重覆聽《長城隨想曲》或看書。

新樂國樂團-長城隨想曲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LOwoLOBv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