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 東宮西宮8.2之西九龍珠 (升呢版)
香港文化中心 27 – 29 /11 / 2009 載譽重演
編導及設計 胡恩威 / 音樂總監 于逸堯@人山人海 /
音樂 于逸堯 孔奕佳 / 主題曲創作 假音人
上星期六晩E和我去看了進念十二面體的《東宮西宮八之西九龍珠》(升呢版)。我完全不算是《東宮西宮》系列的fans,只看了其中幾集,主要都是有空便去看看*。今次本來也是朋友推介說很好看才去的,我也沒有抱太大期望,想著必然離不開看慣了的編幅和編排,頂多令自己認識多幾個政府部門功能和職責,級及深入一點地「暫時」反思多些社會問題之類擺了。
誰知道這次的觀賞經驗令我非常難忘和感動,不是因為劇中穿插的六四影片和歌曲《血染的風采》而產生煽動性的悲傷﹣﹣我個人覺得在年尾輕輕地提六四二十周年,令我感覺著這「毋忘」不是只在六月那幾天裡喊幾聲便算,而劇中用反諷所描述的「六四後,中國富起來」的「市場價值」現實不難令人感到無奈和歎息。
也不是因為大罵香港政府如何無能而大快人心,卻是從音樂﹣﹣我尤其喜歡加插《蚌的啟示》(1986)一曲(http://www.youtube.com/watch?v=3BJe2qpNvn4),令我感覺非常窩心。因為我小時候在電視看到它的MTV裡夾雜著中環的街景,繁忙的上班族,當天我是學著唸
「小島裡,誰也是繁忙,求進取不惜拚命趕。
難有空的目光,可會緊閉如蚌,忘掉看四周境況。」
都不明所以的小朋友,今天這首歌再次回贈給也成為拚命的香港人之一的我,真是百感交集。原來香港人的拚命由一個世代交接到另一個世代,現今我們的生活到底有沒有因為這些「拚命」而更好呢?﹣﹣動畫(愛死黎達達榮的動畫!)、演出和文字(尤其當中出色的英文歌詞趣味十足)的配合,看出各製作人和演員們的用心。
劇中一節又一節的推進,輕輕地帶我由小小的香港看到大中華,由大中華看到整個經濟體系,再折回來自我反省,面對各種大是大非我該如何自處?我該如何建立我的自我價值?我不希望隨波逐流,但我該如何才可以令自己更幸福?我要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中國家書>一節文字最感動我,讓我借用胡恩威的文字在這裡和大家分享。也期待下一次《東宮西宮》有更好的演出。
中國家書 《東宮西宮八之西九龍珠》 by 胡恩威 Sept 2009
那一年第一次到北京,那個仍然是由四合院組成的北京老城,整個城市都是腳踏車,叮叮噹噹的單車,佈滿著長安大街,單車像河流的小魚,游著游著,晚上的北京是沒有光的,四處都是黑暗,是那種看得很清楚的黑暗,有點像夢境一樣,那個圓月的北京夜晚,北京被月光照亮著,在四合院一步一步的遊走,一個胡同又一個胡同,北京那種風霜和沉重,是我最懷念的。
北京這個單車月亮胡同的年代已經消失了。二十年前的那個晚上,我看著那個小小的電視機裹面的所發生的事,沒有人是可以忘記的。六十年前中國為了革命,把土地回歸人民,六十年後土地又回到新的地主手上了,在這個投機和手機的太平亂世,什麼事情都是如水消逝。什麼事情都像過眼雲煙,什麼事情都是像霧像花。這是一剎那的光輝就是永恆的年代。以前相信的安居樂業已經成為過去了,你說這是發展的代價,也許你認為你是對的。就像六十年前成千上萬的中國人認為革命土改是對的一樣,六十年後的今天回頭再看實在是有著大多遺憾和傷痛了。
我們今天活在一個認為市場才是對的年代,沒有市場就好像成為了反革命,我們由革命的極端走到市場的極端,我們為了這些極端浪費了多少青春,熱情和時光?像二十年前我們懷著的那些熱情,好像慢慢地被市場沖走了,所以那天你問我 愛一個人和愛一個地方有沒有分別?忘記一個人和忘記一個地方有沒有分別? 我也不知道怎樣回答,也許在市場之下我們已經沒有時間和心情去愛一個人比愛一個地方了。
你會說我太悲觀了,但是我唯一可選擇的就是積極面對現實的悲觀,這二十年我們失去太多了。一條又一條老街,一棵又一棵的老樹,還有那些對理想的熱情和執著。那天我在想一百年後的香港會變成怎樣?今天的那些高樓和商場仍會然存在嗎?電車還是會叮叮地在行走嗎?旺角仍然會是人山人海嗎?特首是不是由一人一票投票產生呢?香港人仍然是那麼cynical 和認命嗎?那時候的香港人會怎樣看一百年前的香港?他們會不會唱二十年前我們在那個廣場唱的這一首歌呢?
也許我告別,將不再回來,你是否理解?你是否明白?
也許我倒下,將不再起來,你是否還要永久的期待?
如果是這樣,你不要悲哀,共和國的旗幟上有我們血染的風采。
如果是這樣,你不要悲哀,共和國的旗幟上有我們血染的風采。
也許我的眼睛再不能睜開,你是否理解我沉默的情懷?
也許我長眠將不能醒來,你是否相信我化做了山脈?
如果是這樣,你不要悲哀,共和國的土壤里有我們付出的愛。
如果是這樣,你不要悲哀,共和國的土壤里有我們付出的愛。
如果是這樣,你不要悲哀,共和國的旗幟上有我們血染的風采
*---------------------
我看《東宮西宮》的目的不是覺得可以立刻廣闊視野激發思維,而是讓腦袋出外走走,看看在傳媒政客以外我們的社會還會有甚麼樣聲音意見。或者有些人覺得像《東宮西宮》系列這種「政治鬧劇」是作娛樂用途,或者根本不值一看。但我們連一個劇目都容不下,我們能夠容下的是甚麼?難度每天放工逛一逛商場,坐港鐵巴士回家窩在需要供款二十至三十年的狹窄貴樓裡吃飯時看《宮心計》便算?
但願我們記住《蚌的啟示》:
「願你可不將耳目收藏,願你可與我多聽多望。
盡去關心多一些,你從不似蚌,我願與你共創千柱光。
攜手可創造光芒,齊心關注定破浪,既在人海中同航;
但求齊力幹,星火穿起會變一串光。
照著你,照著我,去共創更好境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