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27 May 2011

筆記 Kalun 老師的第一課(不完整,會修改)


參加了由 Kalun 老師主講的課程「東洋攝影美學+創作思維」,上星期六終於上了一第課。在這裡筆錄,主要是加強我自己對課堂的記憶,和上課的內容或會有些小出入,如果資料寫錯了,極可能是我自己搞錯 :P 我會在發表後再作更正的。這裡轉載各攝影師的作品圖片全部在經由 google 搜尋獲得。(以下的筆記不完整,會修改)

第一課
從紀實到紀實之上、日本紀實攝影之獨特性--
攝影師作品解讀:東松照明、森山大道、深瀨昌久

K 一開始先以五、六十年代美國攝影師的攝影風格開始介紹,講出當時以三種攝影為主。
街頭攝影(Street Photography)eg. henri cartier-Bresson
紀錄攝影(Documentary Photography)
社會紀錄攝影(Social Photography)--描述社會議題的;不是單純的紀錄,而是表達個人或政治意見的 eg. W. Eugene Smith, Diane Arbus, Robert Frank, William Klein

以上所列的美國攝影師對全世界有很重要的影響,而六、七十年代的日本攝影師亦差不多承接這些攝影傳統。K 介紹了當時著名的幾位日本攝影家:石黑健治和土門拳。

美國攝影師日本攝影師最不同的是,美國攝影師喜歡以展覽的形式去發表作品,在一個展覽裡展示十多張精選作品,以表現他們的創作意念。由於展出的數量不會很多,每一張相片通常是較獨立的,或者有完整的述事性的。


但日本的攝影師則較多把一套作品出版成書,來發表作品。他們的發表的相片數量較多,把相片排序後,依次在書裡出現以述事(或者並不是想述事),所以這些相片單獨看時可能沒有甚麼意義,最好把整組相片當作成一個作品來觀賞。

K 說不鼓勵我們買非日文版本的日本攝影集,因為外國出版社喜歡把日本攝影師的精選作品挑選出來集合成書,但其實那些作品發表時,極可能是屬於某攝影集裡的幾張,把它們從整體裡挑出來看,作品的意義會完全不同。

日本攝影題材由表現較客觀感情轉變為表達較個人和主觀的感受,先驅者為東松照明、中平卓馬、森山大道及深瀨昌久。(這個時期的作品有「粗粒、模糊、晃動」的特色。)

東松照明的攝影作品集《日本》,便是透過拍攝實景或者以粗粒、模糊、晃動的影象去表現個人感情,相片裡處處隱喻日本被投下原子彈的事實和哀傷。


中平卓馬出版了『来たるべき言葉のために』(For a Language to Come),講出他的攝影理論,但我現在完全記不起他講原本的攝影理論是甚麼(上網也查不到,只有講他和森山大道合辦的攝影雜誌《Provoke》很重要,它重新界定了現代日本攝影,顛覆當時攝影主流,創了攝影全新的美學,也找到了往年由黃勤帶老師主講的一個課程簡介「從中平卓馬看日本攝影」)。我只記得他後來推翻了原來的攝影理論,說:攝影不能表達任何事情,只能表達被拍的物件本身,於是他放棄了原本的攝影風格,拍了《なぜ、植物図鑑か》(為甚麼、植物圖鑑嗎?)攝影集。


森山大道則是以街頭拍主為主,攝影集《新宿》收錄了近五百多張新宿的街頭相片(往年我在台灣誠品書店買了攝影集《新宿》)。今天看來這些相片好像平平無奇,但實際上那些不計算構圖的「隨意」街攝,在七十年代裡是攝影的一個突破,因為當時的攝影仍然以較為「認真」的攝影作品為主,攝影大都在意構圖、燈光等等條件,這種狩獵式的攝影日記是相當新穎的。

不過在攝影器材普及的今天,這種攝影手法大行其道,森山大道式的相片被翻炒再翻抄後,《新宿》一書裡的相片現在看來好像平平無奇。


K 最後介紹的深瀨昌久的《鴉》,他說深瀨昌久在這本書裡把個人的主客感情發揮到淋漓盡致。這本書是他因為妻子「走佬」,於是獨個兒去北海道,他感到自己很失敗很shit,就像他看到的烏鴉一樣沒用,於是他舉機把烏鴉拍下來,隱喻自己的心情。



寫到這裡,你會發現我不算一個很勤力的學生,上課聽書也有點甩漏 :P

引領我去學習關於攝影,除了因為我平日拍很多相片之外,也因為最近看的 Susan Sontag的《論攝影》,我感到我對攝影的無知。(其實本身為人也相當無知 :P)

書本的開段很直得分享:
「人類無可救贖地留在柏拉圖的洞穴裡,老習慣未改,依然在並非真實本身而僅是真實的影像中陶醉*。但是接受照片的教育,己不同於接受較古老、較手藝化的影像的教育。首先,周遭的影像更繁多,需要我們去注意。照片的庫存開始於一八三九年,此後,幾乎任何東西都被拍攝過,或看起來如此。攝影之眼的貪婪,改變了那個洞穴--我們的世界--裡的幽禁條件。照片在教導我們新的視覺準則的同時,也改變並擴大我們對什甚才值看和我們有權利去看什甚麼的觀念。照片是一種觀看的語法,更重要的是,是一種觀看的論理學。最後,攝企業最輝煌的成果,是給了我們一種感覺,以為我們可以把整個世界儲藏在我們腦中--猶如一部圖像集。」(黃燦然譯,*)
(黃燦然註:*柏拉圖在《理想國》第七章中描述一個洞穴,人一生下來就在洞穴裡,手腳被綁著,身體和頭都不能動,他們眼前是洞壁,他們背後是一個過台,過台背後是火光,火光把過台上人來人往的活動投射到洞壁上,洞穴裡的囚徒便以為洞壁上晃動的影像是真實的。柏拉圖認為,這個洞穴就是我們的世界。)
 
明天, Kalun 老師「東洋攝影美學 + 創作思維」的第二課,我會繼續努力。^_^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