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10 October 2012

拍照不等於攝影

((((OK,無毒))))

曾有一個餐前試毒笑話流傳甚廣:一個老外用蹩腳的中文問:「你們的手機都有檢測有毒物質的功能麼?」中國人聽了一頭霧水,說:「沒有啊。」老外說:「看你們很多人都在吃飯前拿手機對著食物拍照……」
今時今日,智能電話當道,很多人不再需要菲林,而愈來愈多人甚至連相機也不再要了,換成隨時隨地的手機。隨著拍照手機朝向高像素方向發展,繼菲林之後,數碼相機會成為下一輪被淘汰出局嗎?
數碼相機也好,智能手機也好,我們的生活方式早就變得更加支離破碎,我們的記憶乃至身體各種原始感覺,都深深受著這些無限量的零碎影像所支配,沒有拍照便不知道食物的味道,沒有拍照也無法印證我們去過哪個地方旅行,不少人甚至站在名畫前,只顧拍照而忘了用眼睛看真蹟本身。
一切真實的感覺,都要由這些虛無的假像來詮譯。也許,正是後後現代人都無法避免的生活方式。(何慶基)

***

數碼攝影的特點,在於所有影像皆以0與1拼合而成,影像游走於攝影機、電腦、互聯網、iPad及智能手機各種不同的平台,形成傳媒滙流的合體,使影像發揮更大能量。人們拍到的照片,無論是非常道地的香港茶餐廳,或是紐約 Metropolitan Museum的抽象畫,只要有互聯網相連,一按鍵彼此就可以繞過半個地球,溝通東西,意味著全球化下的時間壓縮和人際關系的延伸。互聯網充斥數碼相片,有零散的,也有集中的,有通俗的,也有高雅的,網絡弄潮兒點擊之間,就可以參照到世界各種風格的照片。在不同地域的視覺美學衝擊下,影像拼貼與混雜性以幾何級數激化,體現全球和本地的張力。菲林時代消退,也許令文人傷逝;數碼影像上場,激起了視覺文化大變,幾乎革了菲林的命,同時開展了新一代的影像生活,魅力不減從前。(馬傑偉、陳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