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22 January 2010

今晚往長城走走

《長城隨想曲》是我小學時最喜歡的樂曲之一,很幸運今天和明天作曲家劉文金來了香港作指揮二場《樂譜長城.劉文金》音樂會。我買了今晚的票去看,但可惜又要錯過一次「開放音樂」9 了 >_< 《開放音樂》9 – 街頭音樂系列 Street Music Concert 9

Friday, 22 January 2010
18:30 - 21:00
香港藝術中心 外面空地/Outside HK Arts Centre
香港灣仔港灣道二號/2 Harbour Road, Wanchai

1.Peter @ the Marshmallow Kisses - 結他Guitar, 唱Vocal
Kenny - 色士風Saxophone, 小號Trumpet
Miller - 唱Vocal
Indie Pop獨立流行音樂/ Bossa Nova巴薩諾瓦

2. Strings Appassionato
Joanna Cheng – 大提琴Cello
Jenny Lui - 中提琴Viola
Classical Music 古典音樂
Faure: Pavane
Bach: cello suite III (arr for viola and cello)

3.Edmund Leung - 結他Guitar, 唱Vocal
劉子斌ah bunn– 手風琴Accordion
Folk Rock 民謠搖滾

4. 黃衍仁 wong hin yan - 結他Guitar, 唱Vocal
protest songs

5.Alain Chiu and Musicians 趙朗天與樂手
鋼琴獨奏Solo Piano, 弦樂四重奏String Quartet
Contemporary Music 現代音樂

6. strings music
various classical pieces for strings

======================================================



文章轉戴:
劉文金 長城@印象HKCO
周凡夫
sourc: http://www.hkco.org/big5/concert_33rd_info_c121_tc.asp

劉文金_長城@印象HKCO
周凡夫

那是在電郵還未流行,甚至仍未出現的日子,1981年清明節的前後,首次登臨八達嶺的長城,錯過了午飯時間,祇找得兩枚茶葉雞蛋充作午餐,雖然如此,當上了好漢的感覺仍是好得很!

*************************
一年後,聽說劉文金的二胡協奏曲《長城隨想》在上海發表,很動人!
1985年12月27日,終於在香港大會堂音樂廳的舞台上,首次得睹大師劉文金的指揮風範,還首次在現場聽到在他棒下指揮演出的《長城隨想》。當年劉文金仍是北京中央民族樂團團長,那次他首回與HKCO合作,擔任客席指揮,更表現出他作曲以外的指揮才華。
今日印象仍然深刻的是,就指揮的外在動作來說,劉文金花巧不多,但也不會流於規範化,他的大動作有所節制,小動作提示則頗明晰,給人有一種彬彬儒將的風度。儘管他的指揮,沒有多餘和誇張的動作,但樂團卻能奏出均衡性極佳的音樂,反應敏銳、節奏與線條均齊一而鮮明,使HKCO給人一種更新的面貌。
仍記得該場音樂會的安排,整個演出的重點是兩個大合奏;行將上任音樂總監的關迺忠所寫的《雲南風情》,和劉文金自己的《潑水節》,前者在上半場作結演出,但下半場的大軸便是劉文金的《長城隨想》,這與一般不以協奏曲作結的安排不同,這很顯然地突出了《長城隨想》的重要。
《長城隨想》自醞釀到成曲的過程,都是一首充滿了愛國情操,和愛國主義的作品。這類作品很容易流於歌功頌德,很易過火,落入框框俗套。當日聽來,樂曲的整體確是能給人一種宏弘壯美,富有深刻內在感情的感受,就作品之手法和表現來說,簡言之是不落俗套,雖同是表達一種民族、歷史之情,但音樂語言上並無框框影子,其中還用上不少頗為新鮮的手法(如第三樂章以豎琴帶出),而且恰如其份而沒有過火,尤為難得。劉文金成功之處在於和聲上,配器上,大大減少歐洲傳統功能和聲配器影響,而主題和旋律的發展,則採用了中國傳統音樂中時有的單主題連綿不斷,自由展開的方式,板滯的俗套框框亦得以打破。
同時,劉文金在這部作品中,又「蓄意」地不去以音樂敘事,不去刻描情節,不去塑造形象,然而四個樂章的感情仍然可以很鮮明地從各個樂章的標題((一)關山行、(二)烽火操、(三)忠魂祭、(四)遙望篇)呈現出來,讓聽眾很容易便能掌握得到每一樂章的感情變化。
不過,當年聽完四個樂章後,卻未有登上長城時那股好漢般的感覺,那完全是因為總是感到在華彩樂段的演奏上,未予二胡以淋漓盡致的發揮,那就仿如面對長城無法放懷高歌一樣!

*************************
事隔四年後的1989年,香港藝術節開幕,再有機會在現場欣賞HKCO演奏《長城隨想》,而擔任獨奏的更是該曲首演時的閔惠芬。
這次聽閔惠芬的演奏,卻有了很不同的看法。
閔惠芬的二胡,果然有其個人的特色,她技巧流暢、細膩、自然而不矯情,琴音圓潤抒展,無論按弦、換指、滑奏的功夫都奏得很講究,第三樂章開始的輕音加慢顫音效果很突出,作品中有節制地借用了古琴的「綽」、「注」,和琵琶的掃弦手法,豐富了二胡的表現效果。不過,閔惠芬最出色的地方卻不在於演奏技巧上的炫耀,而在於對弓法長短快慢的運用,已到收放自如的忘我境界,特別是在長弓,慢弓的控制上,將長線條的旋律,拉奏出深厚的氣息和寬廣的氣度。
第一和第三樂章的緩慢、深沉,有如歌唱、吟誦的旋律華彩樂段亦採用了這種朗誦式寫法,因而很能讓閔惠芬發揮她的所長,在長弓和慢弓的演奏中,既能展現博大深沉的氣派,又能細緻入微地抒寫內在的感情,華彩部分最後的幾下強勁頓挫效果,更具有力透人心之勁度。
難得的是,在第二樂章的大幅度快弓、跳弓,高速度樂音的進行,強勁的爆發性音樂效果,閔惠芬同樣奏得飽滿、準確,也有相當力度,雖然部分地方仍難免被樂隊所蓋,效果仍然不弱。
雖然閔惠芬當日的演奏,仍帶有些少「樣板」表情,但她那種投入感,和從她樂音中散發出來的韻味,都使人相信她投入的是一種真的感情,一種沒有矯飾的情操,藝術家心靈的真摰,果然能將一首作品賦予新的面貌,《長城隨想》是劉文金為閔惠芬「度身訂造」的作品,此語實在不假。
這次體驗,也就恍悟,長城的隨想能否縱懷放歌,非單是華彩樂段的發揮,那還是音樂和心靈契合上的問題。此後聽過的《長城隨想》越來越多,既有不同樂團,也有不同獨奏家,有現場的,而更多的是錄音,雖然各有各精彩,但印象之深卻仍是HKCO八十年代那兩次演出!

*************************
去年夏天,在機緣結合下,得以在星空下夜登八達嶺長城,對長城又有了一種很不一樣的感覺,很自然便聯想到在太空中回望地球可以看見長城的講法,那已是和民族無關的一種更廣闊的情懷了。
畢竟世界在變化,人的視野感受同樣在變化,偉大的作品往往能經得起這種時間變化帶來的考驗,今日劉文金不做團長了,在舞台上的大師風範亦有所不同了,對他自己這首《長城隨想》名曲亦當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獨奏家自然亦會有不同的理解,今回操弓和劉文金及HKCO合作演奏這首名曲的是「七十後」的劉揚,在較新一代的心靈中,對長城的情懷有何變化,那確是讓儘管已聽過這首名曲無數次的觀眾有所期待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