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的生活風平浪靜,沒有特別的拍攝,也沒有演出機會,雖然我是很喜歡參加這參加那的 ^_^
(九月中有其他好玩的拍攝project,然後也正在籌備十一月份出版的攝影集和小型畫展)
這也正好讓我靜下來「補充」自己,夏日國際電影節看了:
《香港四重奏》Quattro Hong Kong
《蛋奶蜜三部曲之牛奶》Milk (Süt)<===很慢,要非常有耐性和精神才去看,我吃飽飯入場,在飯氣攻心之下大部份時間也睡著了:P
《芭蕾天后蕭菲紀蓮》Sylvie Guillem: On the Edge (Sylvie Guillem: Sur le fil)
《波希米阿媽》Copacabana <===超級推介!
《海倫的棋緣》Queen to Play (Joueuse) <===超級推介!
等待看:
《翩娜包殊之青春交際場》Dancing Dreams – Teenagers Perform "Kontakthof" by Pina Bausch
《別問妻愛誰》Leaving (Partir)
錯過了:
《九月號的惡魔》The September Issue
《深山有間笠酒店》The Seaside Motel
除了看戲之外,還努力地讀之前買回來的一大堆新書。我看書的速度很慢,很多朋友會問我那麼愛看書為甚麼總看得那麼慢。我回答說:不知道啊,我也想讀快一點,那就可以讀更多書,但是辦不到:P
我在不經不覺間買齊了大家出版社出版的三本大熱的攝影本書,最近在讀的就是它們:
《荒木經惟的天才寫真術》荒木經惟
《邁向另一個國度》森山大道
《直到長出青苔》杉山博司
因為懶惰,我沒有為以上我買的三本書拍照,在網找到設計這套書的的設計師 Ricky Lin 的 blog「尋找幸福的綠光」,看了他寫有關這三本書的設計,而他最喜歡的就是《直到長出青苔》,而這個 post 的部份相片就是從他的 blog 裡「借」來的 :P
*這是當初與總編輯討論三本一套時所提出的色稿
圖片來源:「尋找幸福的綠光」http://rickylin.com/blog/individual/000411.html
我一向喜歡荒木經惟,往年讀他的《寫真的話》很開心,文字裡盡是他幽默偕趣的「哈哈,羨慕吧,妒忌吧。」所以他的新作《荒木經惟的天才寫真術》一出版便買了,不過放在書架上仍然未看。
之前到台灣旅行時買了一本森山大道的攝影集《新宿》,之後朋友又介紹說《犬之記憶》很好看,於是在兩本都未看完的情況下亦買了這本《邁向另一個國度》,讀完《直到長出青苔》後我開始讀《邁向另一個國度》。
書展其間經 B 推介了這本黑壓壓的《直到長出青苔》,B 一看到便毫不考慮地買下了,我問:很好看的嗎?
B:我是他fans。
因為在書展買書有八折,有我怕「舌底」所以也跟著買了:P
但我完全不認識杉山博司的,從這本書中我認識了他和他的作品。
因為從未看過杉山博司的著作和攝影作品,所以挑了他的書先讀。
這書開卷第一篇《人究竟需要多少土地》引起我極大興趣,因為當時正值看完了《樓城》及去了馬屎埔村,然後新聞又爆發「大浪西灣事件」等等,我熱切地尋找關於「人」和「土地」的「答案」,杉山博司在文末提出「到底人究竟需要多少土地」大概就是死後可以供一個身體般大小的安葬之地罷了。
不過,相信他的答案對香港人而言亦未必能夠如願,莫說話可以安葬的土地,連一個冷冰冰骨灰庵位的價錢也被在生的人炒賣,我只能搖頭嘆息:這算是個怎麼樣的世界呢?
十多歲時我經常看關於生存、愛和死亡的書籍,當時最喜歡的是三島由紀夫《假面的告白》和薄伽丘《十日談》(有看過一本叫《愛與意志》的書,但只看了頭的部份便沒有看下去)。大既思考生存、愛和死亡是成長時期自我肯定作為一個「生命體」的必階段吧,所以我一早覺得我死時不必佔有一幅埋葬自身的土地,像這個春季裡寫的一篇日記《骨灰》中所提及的,我的骨灰撒進海裡便行了,死後隨風而去,不必再為我操心。
書內的第二篇《愛的起源》也很好看,雖然我覺得作者在文中不是解釋「愛的起源」,反而是講「生命的根源」多一點 ^_^
預科時我很迷薄伽丘的《十日談》,「看」到很多愛情、艷情、偷情和友情等等各種不同的「愛」的描述,打破了我一直以來以少女漫畫和金庸小說裡對於「愛的解釋」所構成的「愛的體驗」。那時我開始質疑自己為何要考預科,結果在半放棄的狀態下,考出超差的成續,入不到理想中的中大藝術系。今天想來我從不後悔當時自己的決定,只是覺得若果我能順利入讀中大藝術系的話,說不定我將有完全不同的人生。
全書我最喜歡這張「佛海」相片。
本來我為了好好保存書衣,把它拆下來放在書架上,在拆開書衣時看到這張放大了的「佛海」印在背面,我不由得大叫:哇!那感覺就像二年前在西班牙Sivella進入一間40層樓高的教堂感覺一樣:哇!
在它們面前,「我」是那麼渺小呢 ^_^
書本設計師Ricky Lin 在《關於某個設計的理由》一文介紹了杉山博司《直到長出青苔》的封面膠套的用途,真的是非常細心和有創意 ^_^
相片來源自:「尋找幸福的綠光」http://rickylin.com/blog/individual/000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