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15 August 2022

nathanotes: In Between:一個民主化「 #開放式 」攝影展






#Repost @nathanotes ・・・ 
【 In Between:一個民主化「 #開放式 」攝影展】 
 
最後一天/攝影團體PhoBoKo是Photobook Club的意思,他們正在 In Between Gallery 舉行首個攝影展。觀眾在這個「開放式」展覽,除了可觀賞攝影作品,也能即場製作自己的攝影集。 
 
走進黃竹坑建築師樓內的活動空間,一邊牆身掛著5張沒有署名的作品,不禁讓人好奇,參展攝影師不是有8位嗎?參展藝術家陳韻芝(Michelle)解釋,5張照片是他們整個團體共同創作的成果,因此沒有特別署名是誰的作品。 
 
選擇照片的準則,只是要切合主題In Between,這主題有多種意思,首先啟發他們的是,代表香港的市花,洋紫荊這種雜交花卉。這花像是這城的由來和預告,令人充滿想像。 

查看資料,此花是由宮粉羊蹄甲和紅花羊蹄甲的雜交而成,一般而言無法自然繁殖。後來洋紫荊被政府刻意省去「洋」字,成為了「紫荊花」。有學者指出,洋紫荊和紫荊花是兩個完全不的品種,這種命名方式容易令人混淆。

 ------------------------ 
 
扯太遠了,回說展覽,主題的其他意思還有,照片的社交性和流動性,人與人、身體和身體之間的親密感(intimacy)、直覺和表象之間的差距、夢境的現實畫面等等。 
 
8位攝影師分為2人一組共同創作,大部分的照片以黑白菲林拍攝。5張沒有裝裱大相之中,它們有些彼此呼應聯繫之處,例如兩張照片都有鏡子,手的姿態和公路的形狀相似。照片看似隨意地釘在牆上,有人經過時甚至會隨風飄起。 
 
Michelle解釋,那代表作品的流動性,也由於因次展出的這個計劃第一部分,「還未真正完成創作」,另一邊矮櫃上面,則放著數十張參展攝影師的其他作品,還有純白的紙本。場中心置一張大枱,上面放有畫筆和各式工具,讓觀眾用這些明信卡般大小的照片即席造書。

 ------------------------ 
 
反應比想像中熱烈,一個星期多已有不少人認真地製作攝影集。令Michelle 印象較深的是,有一對親孑觀眾非常花心思地繪畫和剪貼。不久後,又有許多人更突破了書的形態,把2D的照片變成了雕塑的3D立體創作,令她驚喜。 
 
一般攝影展覽,把人們分為藝術創作者和受眾,「當然這種單向交流方式也沒有問題,但我們覺得有點太沉悶了。」Michelle笑說,因此他們想打破這種關係,讓攝影師與觀眾一起互動創作。未來希望把這些照片連同觀眾的作品,以另外方式在另一個空間展出「第二部分」。

 ------------------------ 
 
有人說在手機興起後,攝影愈來愈民主化,這是指攝影裡面「拍攝」的部分,在社交媒體流行後,大家可以隨時隨時上載自己的作品,「發表」也不再是媒體、藝術家、出版商和畫廊的專利。 
 
至於作品的「策展」和「展出」呢?誰的作品才有資格參與展覽,誰是作品創作者?誰是受眾?這次展覽或者是一次令人值得思考的探索。 
 
不好意思,最後一天才有機會寫這篇,有興趣讀者可以去看看。
 ------------------------ 
 
日期:至8月13日(12pm至7pm) 
地點:黃竹坑業發街1號 The Factory 1102室 Gallery In-between 
 
參展藝術家:陳韻芝、Jeremy Cheung、小丁、Raúl Hernández、Tory Ho ​​、Marty Miller、 Willie Siau、曾冠群 
 
@Phoboko @little.rice @rambler15 @siuding_ii @rl.hdez @toryho @eye_boogers @williesiau @jimitsang @wongweihim 
 
#攝影展覽